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谈中国:南昌歼-12 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款喷气式战斗机

hawk26 hawk26讲武堂 2023-07-04

歼-12现在是中国航空博物馆重要雕塑的主要形象,而它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款喷气式战斗机。


本文为美国“The Drive”网站“战争地带(War Zone)”专栏发表的分析文章,作者Thomas Newdick,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由于美国作者对一些涉及中国的问题有片面的认知,因此与事实会有出入。本人在翻译过程中尽力保持原文特色,并不进行修改,展现出美国航空作家对那段历史的看法,并不代表本人同意或证实原文作者的某些观点或理念。


近年来,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几乎没有人知道中国设计和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这就是作为博物馆展品幸存下来的南昌歼-12,在当时是真正意义上的轻型战斗机项目。中国军用航空领域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保密状态,文革期间的发展更是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难以找到相关资料。尽管经历了动荡的时期,中国航空工业仍然进行了包括歼-12轻型战斗机在内的多个战斗机的设计工作。


歼-6与F-4“鬼怪II”在国土防空战有多次战斗记录。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结合当时苏联和美国的战斗机设计理念,中国开始探索新型战斗机的设计思想,这款战斗机比当时的最新型战斗机更小、更轻、更灵活。当时,世界先进战斗机以苏联的米格-19(中国仿制型就是歼-6)、美国F-4“鬼怪II”为代表,这是两种双发战斗机。1967年4月,中国航空工业首次提出新战斗机的设计要求,1969年正式批准立项。


预计这款新型战斗机将取代沈阳歼-6,这是苏联设计的米格-19的中国仿制版,当时批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中国新型战斗机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最新的武装冲突特点,除机动性之外,还提出了“短距起降(STOL)”性能,这反映了当时对机场容易遭受敌方攻击的担忧。像歼-6一样,新型战斗机要求容易生产、方便维护、使用成本低。




一架歼-12原型机,采用最初的进气口设置,现在收藏在北京附近的中国航空博物馆。


有两个设计团队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沈阳的歼-11(多年后,在仿制苏-27战斗机的时候,重复使用了这个名称)和南昌的歼-12。尽管歼-11注定停留在制图板上,但与之竞争的歼-12的设计工作却很快开展起来,考虑到当时的动荡局势,这样高效率的工作是惊人的。


1969年8月,歼-12的基本设计获得批准,并在18个月内完成前三架原型机的制造。1970年12月26日,第一架原型机开始试飞。随后,它与第二架原型机一起,进行了历时两年半的试飞工作,第三架原型机则用于地面静力试验。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南昌飞行大会现场,一架歼-12原型机作为静态展示意外出现。

歼-12的设计团队由陆孝彭领导,陆孝彭此前曾经负责过南昌强-5强击机的设计工作,这是一款由米格-19发展而来的对地攻击机。歼-12完全不同,它是一款单座战斗机,采用机头进气方式,配备一台带加力燃烧室的WP-6B发动机。大后掠角的机翼为满足最高速度1.5马赫量身打造,试飞时,歼-12的最高速度为1.39马赫。


歼-12的空重不到3.2吨,小巧的尺寸意味着没有为机载雷达留出必要的空间。机内燃料仅为1250千克,尽管可以安装一对副油箱,但最大航程只有1385千米。


相比之下,米格-21的中国仿制型——歼-7战斗机已经在成都开始批量生产,重量超过4.9吨,并且在整个研制过程中,机身重量还在不断增长。即便没有挂载副油箱,米格-21的早期型最大航程超过1500千米。



一架歼-12原型机,采用了改进后的机头进气道,内部带有类似米格-21的进气锥。


在歼-12的机翼根部安装了23mm和30mm机炮,分别备弹120发和80发,并可以挂载两枚红外制导的短程空空导弹。


为了将重量维持在最低限度,从而提高性能和敏捷性,歼-12的机身结构采用了金属蜂窝结构和早期的复合材料,这是中国战斗机首次采用这种结构。歼-12的机身结构中还使用了包括钛合金在内的其他特殊材料。


首批两架原型机之后,至少又生产了三架改进型的原型机,其特征是经过改进的进气口,带有米格-21式的进气锥。为了对某些性能进行优化,还进行了其他的改进,包括采用较轻的结构设计,以及面积率机身。1975年7月1日,第一架改进型原型机(有时称之为歼-12A或歼-12I)进行首次试飞。



改进型歼-12原型机,铝合金蒙皮没有涂装,机头有红色编号“7112”。


1973年9月,向领导人和空军将领进行展示之后,歼-12的前景看起来很不错。不幸的是,即便进行了各种改进,这架喷气式战斗机仍然没有达到军方对现代化战斗机的期望。最终,在经历135次试飞,61小时飞行时间之后,1977年1月,歼-12的试飞计划停止。


试飞过程中,歼-12证明了在机动性、速度、加速性能、升限(17400米)和起降性能方面都超过了歼-6、最终,1978年2月,歼-12项目正式终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认为歼-12太小太轻,无法成为具有战斗力的机型。尽管目标设定为更轻、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机动性,但其性能仅比歼-7强了一点点。


这架歼-12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充当纪念碑,实际上是早期型原型机,已经安装了进气锥,但空速管依旧在进气口上方。


很多人都想知道,如果歼-12足够大,可以容纳更多燃料、航电设备和武器弹药,那么歼-12的命运是否会不同。实际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直到2000年之后,才装备真正具有战斗力的“轻型”战斗机成都歼-10。以及专为出口研制的轻型战斗机,同样由成都研制的JF-17“雷电(Thunder)”。


作为当今蓬勃发展的中国军事航空航天工业的先驱,歼-12当然值得在中国航空史上拥有更多的地位。



海外谈中国:美国格鲁曼公司升级歼-8II战斗机 消逝的“和平珍珠”

海外谈中国:5.8×42mm军用弹药的历史演变 它到底好在哪里?

海外谈中国:直-20试装KD-10空地导弹 比肩美军“黑鹰”特战型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